摘要
通胀的基础知识、历史
谨记
只是看了一本书,必然受作者局限。作者有误,不要认为天经地义。勿从众。勿从威。
历史
古罗马的铸币成色下降
当铸币被减少成色时,首先感知的是发行者,最终才是到物价上。最终感知的人的财富被转移到发行者手里。在刚减少、甚至未减少前感知到时,购入资产–窖藏黄金。此时流通的多为劣币。随着铸币数量增多,价值越跌。而执政者采取的冻结物价的措施,结果却是,规则越来越细、维护规则而设立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,触犯规则而死亡的人越来越多,市场越发萧条、充斥恐惧。
=>
无法用立法(价格控制)取代经济规律。通胀是更深问题的表象。
西班牙的白银涌入
特殊的是,大量涌入没有带来恶性通胀。
1白银涌入
2西班牙物资缺乏,多进口
3白银官价低于真实价值
4人们没有认识到价格上涨的原因在于白银本身供给
=>
物价上涨,人们窖藏白银,市场中白银少,流通的为劣币。拥有白银的人以为富有、白银价值不变,不进行生产投资。在舶来品和军事冒险上消耗白银,却未能将白银投入促进生产。流通货币成色降低导致物价进一步上涨。但因为滞后的工资上涨、军事冒险、皇室奢靡、文艺的黄金时代,西班牙一度凭借美洲白银输入和通胀,而使得其王室贵族强极一时。富有者的财富得到巩固,农奴制进一步加强。北欧的革命、宗教革命都未能影响西班牙。
而当美洲白银输入回落,西班牙落后。
=>
货币更多不等于财富更多;西班牙最终并未能将货币转为资产、留住涌入的白银的价值;白银收入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,但并非一件好事;通胀具有传导性,通过贸易传导到其他国家;温和的通胀有助于短期繁荣;虽然金属货币铸造需要成本和受采矿影响,但同样会产生通胀,而纸币受发行者–中央政府官员的良心影响,与通胀的结合就更为天然。
=>
工资上浮,并不意味这购买力增加,需要警惕货币幻觉;
财富如果不投资、自己不进行变革成长,则长期自然落后,受货币幻觉影响而躺在舒适里,并非好事。
大水漫灌的虚假繁荣。
约翰劳的纸币
法国政府财政赤字重,政府用纸币支付、削减债务
1716/05,通用银行成立
10月,银行券可支付税收
1717/8,西印度公司成立
开始疯狂:
1718/12,承诺12%-40%股息回报,垄断烟草业,获得铸币权,接手包税公司(交税给国家、从民众手里征税),银行大量发行纸币,将国债成功转为股票。
出售更多的股票来支付股息。高于市场价33%购入自己公司股票期货。向原始股东限售股票。继续发行大量纸币。
1720/1,投放一年前9倍的纸币,新股发行价为40倍,保证金交易出现。
开始破灭:
1720上半年,亲王要求兑成硬通货。和东印度合并、高股价回购都不能挽回局势。
1720/05,发布规定6个月内纸币贬值,股票降价各50%。
工薪和小店主受打击小–物价和工资同步地涨跌、且幅度不算太高,投机者有的丧失了所有财富。
疯狂到破灭,也就一年时间。
大陆币
1、战争时期,货币发行来获得物资,导致事后的物价抬升、货币贬值。通过通胀转移私人财富资源用以战备。多种手段,通胀是其一。
2、战后的纸币贬值,此时纸币退出流通,或者限制物价,导致通货紧缩。则债务人负担被动加重、物价骤降、经济萧条,价格秩序又被流动性减少而打破。因此,更好的策略是维持战时的物价水平,并保证流动性,促进经济复苏。
3、工薪阶层希望价格恢复到战前水平,但是价格本身就是相对的,之前价格的绝对值并不具有意义。战后的价格本应是绝对值高于战前的,而和货币发行相适应。
=>
如果流动性和通胀不断地上升或者继续,房价水涨船高,并不会跌回十年前。除非极大萧条,利率极高,央行官员不热爱财富、国家不追求GDP。价格的绝对值,无意义。
法国大革命和分配券
1788,旱灾导致物价上涨
1789,法国政府严重赤字
1789/07,攻占巴士底监狱
1790/04,革命者没收教会财产,发行分配券,首次利率3%
1792,反革命战争爆发
1793,路易十六上断头台,9月价格管制出台,开始了恐怖统治;没收有钱人的不动产
1794,罗伯斯庇尔遇害,开始了白色恐怖,直到1799拿破仑掌权
1795,限价法被废,通胀、经济复苏,粮食价格飞涨,开始了反革命行动 – 烧纸币,恢复铸币,经济秩序(价格)迅速恢复稳定
1796,距离首次发行分配券6年不到,分配券面值已经为最为保证的教会财产的20倍。
1770-1787通缩;89-1796通胀;97-1870通缩。
发行分配券后很快开始贬值,金银开始窖藏,劣币再次驱逐良币。
当政府宣布废弃分配券时,大量的分配券沉淀在普通公民手中,他们没有将财富及时转换为永久价值的物品。
而工资滞后于物价上涨,工薪和固定收入者丧失了购买力。
社会里都是暴发户、投机者、穷人。
民众抢掠商人。商业活动萧条,易货贸易、违法交易层出不穷。
起初,企业主和大众即布尔乔亚和工人,联合起来对付王室。王室倒台后,开始内斗。最高限价法标志这个马克思阶级斗争的开始。企业主获得了胜利,管制被解除。
=>
历史再度重演。和当初古罗马的通胀没什么区别,都是价格管制来控制,结果无效。和大陆币也区别不大,通胀都是在战争时的手段(通过抬升物价,降低人民生活水平而获得资源,人物力投入到战争),并以管制解决,然后无效。战争和革命,虽然让社会进步,但不止以士兵生命为代价,还有穷人和富人们。投机者却大发横财。
而人们却没有察觉。
美国内战时期北方
1836,各州私立银行涌现
1861的联邦开支占GDP2%,1865则为26%。联邦政府债务高达28亿美元,33倍于战前,占GDP一半
1861年底,纸币不再兑付黄金,18年后才恢复兑换
1862,纽交所开设黄金交易
1860-1864,
教师工资上涨20-30%,物价上涨到两倍多。则实际工资下降了40%。
1864-1896,
由于铸币拥护者的政策导致的绿币升值(与黄金的比对由61%上升到战前的100%)+贸易里其他国家物价下跌,导致物价下跌。最大跌幅65%。30年物价回到世界平均水平。
其他国家物价下跌,由于黄金增长低于商品增长。
白银黄金比价:1867,16:1;1896,31:1;1989,71:1。
如果在1867年实行白银本位,则劣币驱良。黄金被窖藏。而流通的白银(因其贬值),反而可能会促使价格回升。
=>
温和通胀有效,而通缩不利于经济。
一国货币贬值,则物价相对于其他货币稳定的国家是上涨的。
硬通货的拥护者占了上风,要求按照战前水平兑付黄金,使得货币升值,通缩产生。
德国马克
1、事实:
每月价格上涨50%–>恶性通胀;马克的恶通胀认为导致了希特勒。
通胀从小跑进入狂奔
一战后的德国,物价是战前的2.5倍,一年后上涨3倍,一年后又上涨2倍多,后来的几个月停顿了下。
1921年11月,为战前的40倍。
1922年11月开始进一步加速。23年年中开始恐怖狂奔。年末停止。
算下爬行阶段耗时2年多,小跑1年半多,狂奔半年多。最高能一个月涨二十多倍。小跑中间也有几个月算温和。
23年1月,法国进入鲁尔盆地,8月政府宣布征税,11月与法国战败。此种种不满终于带来了希特勒发动的啤酒馆暴动。现象
民间的借贷利息是政府的120倍。
政府和企业主精英重建了工厂,巩固了权力,而对各个家庭生活或者不同经济部门,何等不平等不公正。
低利息时大肆借贷购入不动产和商品,马克贬值再用马克归还,产生了新富。
政府注销了所有内债。
农民享受了高的粮食卖出价格,抵押贷款偿债压力减弱。
实际工资下降,真实工资已经低于维持生活的需要。
工会要求工资同生活费用指数挂钩,但是消费在一周后进行,当前的指数仍然无法避免手里的钱一周后失去价值。
死亡、移民、犯罪上升。
耐用品的价格不再取决于需求,而是取决于一周后获得的成本,一周后可能需要双倍的当前价格。
汇率贬值-> 国内物价上升-> 增发纸币-> 进一步贬值-> 物价进一步上升 的恶性循环。
但,
20-23年间国GDP表现不错。钢铁产量稳定。1923年
通胀狂奔后,马克失去信用。11月,失业23%,煤产量44%等经济毁灭。
对策:财政部领导人变更,确定结束通胀的新方案,严格削减开支、建立新的税种,德国回复了预算平衡。引入新马克作为临时货币。
=>
通胀到了极限,就停顿了。
2、原因探究:
赔款
巨额赔款需要金马克支付,国际市场美元升值高于国内,外国银行购入马克,而使得德国免费获得大量的食品和原材料。但22年7月停止以外汇支付赔款,通胀却加速了。国际收支
出口商品以支付赔款的压力(需要大量出口来获得用以赔偿的外汇,主动性地贬值来刺激出口) 导致马克贬值,国内物价上涨,为维持国内商贸不得不继续印发纸币。马克投机
卖空马克者避免革命
失业和商品短缺会带来俄国一样革命。通胀至少有表面的繁荣。通胀获利团体的助力
马克贬值,外国人希望用马克购买德国艺术品(马克需求增多、而增发的马克进一步大于需求?);担心受损,资产纷纷被转移到国外。这些都进一步导致货币进一步超发。政府赤字
=>美元升值和出口压力,为超发找到了借口。本质是巨额赔款成为超发货币的借口。而且政府是通胀获利的最大团体,政府不想看到革命,而马克投机者里,更多是否是政府中人呢。经济现象的解释里,很多结果会反作用于现象,造成现象的强化,而这样的结果被认为成”原因”。这并非根因。
3、问题
- 如果是超发,那么当时真的减少发行,又会出现什么样子呢,会不会紧缩–失业和短缺呢。会不会赔款付不了呢。受害的会否比这样的通胀好?为什么这样的恶性通胀,竟然伴随着就业和GDP的稳定甚至增长呢?
(减少发行,如果控制得好能够不会恶性通胀,但是亦不能因此通缩。需要把握节奏。并且,大量的赔款如果不发行足够的货币,除非经济的增长速度快,能够产生相应的流动性需要,否则赔款就是突发的流动性需求。会付不了,或者时间很长。就业和GDP稳定因为,也是算温和的。23年狂奔后导致了大量失业和降产,失业大幅增多现象比通胀发生地慢一些。也可能是失业统计的数据,发生在通胀之后。)
- 新马克和分配券有什么不同呢,都是以土地作为抵押保证。新马克的背景:赔款和政治经济都还是老样子,而新马克却使得恶性通胀恢复地惊人。劣币无法流通后良币取而代之。–海温斯坦为啥能取得稳定货币的成就?
(本质是,新马克保证了其价值、控制了发行;而分配券还是超发。似乎根本不在于表面的这些相似,而在于对欲望的态度。)
- 为什么通胀是旧价格的延续而通缩不是?
(如果货币价值✖️价格 = 商品劳务价值,那么通胀不改变商品劳务价值,则旧的价格是由于货币价值而反向变动。通缩则是流动性不足,当人们不愿意拿钱买、不愿意出钱投资,认为商品都不值得买,并不是因为觉得货币更值钱,更多可能出于谨慎因素,回报低或者对未来悲观。商品也会慢慢退出市场。由于悲观,影响到投资和产出,变化来自等式右边。)
- 为什么会小跑到狂奔?
=>
惊人的数字让人记忆犹新。德国现在仍会谨慎。
俄国计划经济
todo
本文链接: https://satyrswang.github.io/2021/02/17/通货膨胀/
版权声明: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