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PR
目的,替换贷款利率在贷款定价中发挥基准作用。
影响
1】利率市场化改革
开始LPR的13年,也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下限。
没有起到作用:
1、政策属性强,盯住的是贷款基准利率而不是货币市场利率 – 盯住MLF 投放规模大、期限合适、使用频率高、央行选定的中期政策利率
2、中小行参与度低 ,报价和lpr的使用方面都只有少量银行参与 – 加入银行
3、只有1年期限的报价,对其他期限的利率无法提供参照 – 增加5y期
意义-新增贷款盯住LPR,LPR盯住MLF。MLF由央行市场化招标形成,兼具灵活(相对于贷款基准利率)和稳定性(相对于货币市场利率)。
提高了LPR的市场化程度,淡化了贷款基准利率影响,促进解决货币市场化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并存的 利率双轨制问题。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。
2】提高利率传导效率
18年通过MLF等扩张性操作投放了流动性后,货币市场利率下降后,贷款利率并没有随之下降。价格型传导机制受阻。
欧美经验中,市场化利率传导路径:
央行制定政策利率(欧元区利率走廊、降准、MLF、美国公开市场操作、隔夜逆回购等操作)->货币市场利率(同业拆借、回购)->存款利率(银行的负债分为存款性和借款性,两者具有替代性。如货币市场利率低时瑞银对存款征收年费)->货币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导致负债成本降低,决定了银行的贷款利率(贷款的成本加成定价模型FTP 贷款利率=资金成本+风险成本+业务成本+合理利润)
传导成立条件:1存款和 同业负债的替代性(监管机构对银行负债结构的考核使得替代性弱,有专门针对存款的考核如存贷比<=3/4、同业负债占比<1/3。因为借款占比更高时则有流动性和交叉风险。处于对稳定性考虑,银行人才稀缺,放开这样的约束不太现实。) 2银行内部完善的FTP(我国存在双轨制,银行内部存在资产负债部和金融市场部,资产负债部进行存贷款定价,参考存贷款基准利率,然后将多余的资金给金融市场部交易,金融市场参考货币市场利率。货币市场作为后发一方对于存贷款利率影响较小)。我国不满足。
在我国不太可行的欧美路线,央行考虑跳过欧美传导的路径。通过MLF影响LPR,然后LPR传导给贷款利率。”子午谷奇谋“。1、增加了利率的可控性,货币调控向价格型转变创造空间 2增加了MLF中期货币政策利率的影响力,完善了短期利率走廊+中期政策利率的调控框架
3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
货币政策传导受阻,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然突出;贷款基准利率环境下,协同保留贷款利率0.9倍隐性下限。
改革后的LPR报价方式,相较于4.35%,新增贷款的基准利率的确有所下降。
基准利率是贷款客户和银行讨价还价的锚,基准利率下降使得企业议价能力上升。并使得银行难以再设置隐形下限。
问题
1、期限 2、参与度与报价广泛性 3、mlf的政策属性强 4、央行借款占比低,对整体负债成本影响小,传导有限。5、融资贵更多贵在风险成本和业务成本。而非资金成本。需要其他配套措施解决融资问题。6、存款利率不下,仍然参考基准存款利率。存贷差收缩,压低银行利润,扩大基差风险。银行需要下沉资质,增强风控能力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satyrswang.github.io/2021/05/09/LPR/
版权声明: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