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脑子
还是得读个自圆其说。如能完满不矛盾地解释,并且释义能够高于一般理解。已然是高一层的解读了。没有思考,便自相矛盾。过段时间再看,又会更透彻些。其中缺陷也会自然显露。于是乎,记下当即的想法。
整体理解是,”当下“、”现实“为最鲜活有生命之物,所有”君子“皆于当下成就。那么,当下又何以把握?即”行“、”一以贯之“。”一“是现实,”之“是”圣人之道“。再白话,就是在当下、现实之中,能够时刻地闻见学行君子之道,能够躬身力行。重点落在行上。如”性相与习相“。孔子要求是改变世界。
比如,按照对颜回的赞赏,能够”食不求饱“,”居不求安“,能”安贫乐道“,陋巷不陋。此为贤也。但是颜回所为,改变世界了么?当然,因其能不受相所困,已然是种作为。相还有就是受自己好恶和知识所困,而不察。而回,”不迁怒,不贰过“,回的理解和言行,都没有偏差,没有那些个小人儒,假儒,也没有乌托邦。
这和”道德“到底有什么相干。孔子不尊崇道德,不尊崇忠孝。尊崇”当下“、”行“、”乐“和”说“、”不相“,”好学“。尊崇富而好礼,贫而得乐。不是勤奋,不是说要遵守纪律,要守“礼”。而是说,要“不相” “当下” 之相。不受当下所困,而能超拔,有自己所乐。总体是自由的,而不是伦理条条框框。小人不过就是选择了小的视野,汲汲于利,忘乎自己是“人”,而天地人之心的人,岂能为利字所困?而不得得乐呢。岂不是“小”了太多。
进一步,也不能将现实作为本位、先验。因为现实是可改变的。改变现实,与天其时的君子,才是闻见学行对照、调整的对象。”见机而作、明时通变。“
因为当下去实践,才能够保持道的鲜活和生命力。
文中,勾连着马克思、海德格尔、康德,易经。大体结论是,孔子和马克思遥相呼应,不同于康德(列宁是康德的延伸,因其都是必然如何走向自由,而与孔子无关,孔子并不假设从必然到自由有一条路,孔子认为人本是自由,他更强调自由意志在现实中的实践,孔子认为实践才是皈依 ),高明于海德格尔(因为海纠结于无为什么不存在,而孔子直接认为,有因无才成为有,”不患,无位”。无位次不意味”不存在“。也即存在与否不重要,重要的是无位次与位次),符合易经(如艮卦)。
无位次与位次:就像无味、甜、咸。有了无味,才能区别出甜。有了震荡,才能区别出来趋势。
人“原罪”,要上帝or理性来“救赎”。但是,没有上帝,也不是理智的光辉给你救赎,也不是科学唯上。关键在于”人“,若握住理性,则为我所用,展现我的言行,若”无知”,也未尝不可,但也要”无愠“才得道。也不是”人本“,主义若是本源、本位,则又丧失了同样的 – 人。人本不过是种秉持的主义。有了人本主义为本位,人就不在本位。
而人,即君子。为天地之心。天地为何要有心?
你只有像“人”一样地承担,承担你的当下。并且固守如此,而不是朝三暮四。把承担,看成成就之事,若能“乐”于此承担,岂不妙过其他?
人无非两种,”不知“与”闻见学行“。”不知“者,要么小人,要么闻见不彻底、而得过且过,随波逐流,亦为一种不知。更恰当 的是,每个人都有这两种成分。
人容易相,富有富者相,贫有贫者相。善人为邦,要”胜残去杀“。不是杀灭,而是慢慢地不相、不愠、消除。
”庶之、富之、教之“,多样性和差异性,到全面发展、层次性,再到不相、不愠之知。”必世而后仁“也是这个意思,先后有序,先”富庶“再谈”仁“。”仁“”教“即不相,即有教无类。为什么先”世“?
还有一些告诫,如”放于利则多怨“、”使民战,既往不咎“等,要”即戎“。
”患与不患“,”人不知与不己知“,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“等,都是在说无位次与位次的问题,无和有的问题。无是没有位次的,算是先验吧,有因为无的无位次而有位次。就像,有些必然的、其他因其必然而有关联,而产生程度和范围,而有了自己一定的概率,虽然不至于必然的1,但有了概率,有了位次。永远无法改造人,无法达到己知,那只能从不知不愠出发,而达到君子世界。因不在其位,无法达到,有现实的局限和鲜活性,即”知新“,所以应当不谋其政。也是顺应天时。与天其时。
道家要无为,因其立论在有天道,有一,而人因返璞归真,回到自然状态,撇除人为达到无为、无人为。但孔子是有为的,”认识从实践中来,再指导实践,实践是认识的根本来源,从来达到螺旋上升“。和马克思的理论接近。
关于学,”多闻“而”识“。左媒和党媒的天下,不是多闻,难以多闻,而不多闻,如何择善而从呢,如何能识呢。不能识,如何能知。当下入世磨炼,才能多识而有知啊。”犹恐失之“,陷于一些无用的情绪中,就会失去承担。差异多样的学、多闻,要和同一的思相结合,多样性要有、理论性高度要有。
不效仿人,而效仿道,见解,识辨。
关于小人。不能依附也不能违背,”小人难养“。要受其历练,才能成就。”学而优则仕“也是”小人儒”。君子是”周而不比“、”喻于义“的,小人就….不要以”相“,看君子小人。
很多是一意多词:”位次 先验“、”不相“、”同、和“;“承担”、“固守 不舍昼夜”;”闻 识 思 学”…
之间的关系:
以”不知不愠“为目的。要在每一个”当下“”固守“”不相、与天其时天与其时、无有位次、和而不同“,在当下”习相“以保持道的鲜活。
步骤:
按照”学、立、不惑、知天命、耳顺、从心所欲不逾矩“,先多闻多见,学而思,并在现实中多识,明时通变,积累一段时间则能知道事物的位次,客观关系、万事万相等,即看山是山,再然后,由位次上升到无位次,无位次即无相,即看山不是山,在后来,能明白天机天时,能明时,六十,闻见的道理,明白的天时,能落实实践。七十,君子之道的规矩方圆,大体已经融入习惯,游刃有余,能够顺人心同时不违背道。
辟谣
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理性和客观规律是最高权威了。然而规律是要”利用“的。人要练。脑子要练。心要练。观念要刷洗。
一直认为思之”邪“要去除,要“破”,然而”不知“如果是以”攻乎异端“的方式来解决,则”斯害也已“,破除的方式本身,就是不符合君子之道的。那如何煮米成饭呢,就要坚持闻见学行。即使无法做到,也当”不愠“。让它放在那里,不愠,不能扰乱主成分。
认为”民主“至少比”不民主“或者”社会主义民主“要好,”市场“要比”政府“要好。然而这样的比较,就是在判断客观性上哪一个主义更优越。然而这样比较意义何在呢?不和当下结合起来衡量,不和现实与人,结合起来,又是把本位给设定前提了而已。
一直以为要掌握规律,通过此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。但是,没有任何先验逻辑存在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是从现实问题出发,而不是有一个通用原则。
慎言慎行之类的位次是后的,多闻见,有识有知的慎,才不是人云亦云的。
乱说话多人太多。
逻辑
整体也算融汇起来。也是有中心,然后顺着去注解。
大体是怎样的世界,怎样去做的第一原则。然后顺着这个第一原则,展开注解。
一意多词太常见了。
主要观点还是, 位次与不相、明时、现实实践而一贯。目的为不知不愠,皈依为现实实践,标准为不相、明时,要求为固守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satyrswang.github.io/2021/06/01/缠解读后感/
版权声明: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